千赢国际深度解析
清华教授董克用: 年轻人收入不足很正常, 他们要是足了就不奋斗了
你的位置:| 千赢国际深度解析 > 新闻动态 > 清华教授董克用: 年轻人收入不足很正常, 他们要是足了就不奋斗了

清华教授董克用: 年轻人收入不足很正常, 他们要是足了就不奋斗了

发布日期:2025-07-19 22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00

当下社会,各行各业都可谓是竞争激烈,内卷现象频出。

经济负担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各类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,而面对这样的氛围,年轻人们自有其应对之策:

躺平摆烂,用微薄的收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。

收入不足,家庭婚姻育儿的成本从何而来?

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董克用这样说:“年轻人收入永远不足,这是一个正常现象,他们要是足了,就不奋斗了。”

此番言论一出,立刻引得无数网友热议。

有人说:“年轻人收入不足、中年人收入不足、老年人收入不足,难道一辈子都得奋斗吗?”

又有人驳斥说:“收入足了就不奋斗了吗?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人都在家闲着?”

是啊,收入足与不足,如何来定义呢?人生该奋斗与不该奋斗,又是谁成为了背后推手呢?

年轻人或许从来不缺奋斗的勇气,生活的内在意义也绝不止“收入”这一条评价标准。

时代造就了这一代的年轻人,年轻人们就要顺应着这个时代的潮流,冲破他人的期望和评判,去追求自己心中所认为的最好的生活。

奋斗意义的逐步消解

奋斗与否,对于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来说,真的是一件贯穿始终的大事吗?

2023年发布的《社会心态蓝皮书: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》对600多名居民的社会心态做出了调查分析。

按照出生年代划分,60后大多相信奋斗就会有回报;

其中奋斗信念较强的高分组占据了全部人数的62.96%,而70后奋斗信念较强的高分组占据了61.32%。

这个数字到了90后这一代人身上就开始显著下滑;

90后及以后的青年人中,明确相信奋斗就会有回报的人仅占47.32%,余下的是保持中立态度和明确反对的。

我们可以窥见,奋斗的意义似乎正在年轻人的心中慢慢消解了。

不谈别的,就说2025年刚刚结束的高考。

河南省这个全国闻名的高考人数大省,今年的报考数量依然蝉联全国第一;

但与之相对的是极低的本科上线率(33.7%),历史类本科线高达471分,物理类本科线427分。

而在这些分数线是最低的划分档次,如果想要上一个差不多的本科学校,实际上要比分数线高出几十分才可以。

而在高分段之中,竞争更是激烈,700分以上的天才,今年出现了108人,但他们中有一些仍然无缘清北。

分数“通货膨胀”、考研考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、毕业即失业……

于是在当今时代,“奋斗”二字的意义也被重新改写;

年轻人们奋斗的动力早就不是为了简单的收入和物质条件,多得是人想要快点攒钱,然后提前进入混吃等死的养老生活。

收入和欲望如何平衡

面对社会上很多类似于“给年轻人高工资是害了他们”“工资高容易陷入享乐主义”“年轻人收入低是正常的”的这样的观点;

著名经济学研究者朱少平教授说:

“高工资才能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,如果低工资反而成为了正常,那努力就没有意义了,积极性就会大幅下降了。”

回看我们开头抛出的问题,似乎没人能够能够为“不足”去下一个普遍性的定义。

普通人的满足,落不到什么奢侈品和消费主义身上,他们的满足落在了:我干了三千块钱的活,拿三千块钱的工资。

如果我能干两千的活,拿五千的工资,那自然更好;但我现在的处境是干五千的活,拿两千的工资,放在谁的身上谁能满足?

换一个角度考虑,那如果我今日能干两千的活拿五千的工资,那我明天是不是可以干八千的活拿两万的工资?

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“享乐效应”;指的是当环境的改变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快乐时,个体就会更快地习惯于环境的改变;

使得快乐水平也更快地恢复到以往的水平,从而更加惦记更高程度快乐。

没有人会嫌钱多压身,这是趋利避害的天性使然,也是对于幸福的基本追求。

收入和欲望的平衡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拿“不足”去刺激“奋斗”,而是用所做和所得填补内心空缺。

失去的越多,内心的空缺就越填补不上;而得到的越多,内心的空缺就会变得越大,永远不会停止。

自主性才是最重要的驱动力

人活在世上,推动我们迈出前进的脚步的根源驱动力是什么呢?

大概有很多人都弄不清楚,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过完一生,按部就班、随着大家的期望,上学、工作、结婚、生子、老去。

或者说,人生其实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,人生的容错率也是非常高的,将金钱当做努力的唯一目标,未免太过狭隘。

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家人、为了这个美好的社会、为了自己的梦想、为了某种爱好带来的乐趣……

人生的驱动力千千万万,但每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个体最讨厌的,却都是被某种外部驱力强行拉着向前走。

例如,你想要毕业就工作,并且很快找到了心仪的岗位。但你的父母非要让你考研,多番劝解、指责、痛骂,逼迫你你不得不去考研。

这样的奋斗,对你来说是有意义的吗?这样的驱动力,是你所认可的吗?

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两种心理学上描述人类行为动机的概念。

内在动机指的是个体因为行为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而自发行动,不需要外部的鞭策和鼓励,也就是个体的自主性需求。

外在动机指的是个体为了获取外部奖励(金钱、名声等等)或者避免惩罚而产生行为,依赖的是短期存在的刺激。

即使收入不足,但如果能从前进的道路中获得内在满足感,个体也会保持奋斗的动力,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动机,奋斗的动力就会持续下降。

尽管当下很多人处于躺平的状态,但他们的内心不会是一无所有、完全失去了任何目标的。

人心中的希望不会熄灭,走向未来的步伐也就不会停止。

希望未来的社会能有更多的机会、更平衡的环境,让下一代年轻人更够更坚定、更自信地前行。

-The End -

作者-专序

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

图片源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



>> 唐僧都开始卖房了!86版《西..

>> 清华教授董克用: 年轻人收入..

>> 超19万股东稳了, 贵州茅台全年..

>> 清华教授董克用: 年轻人收入..

>> 超19万股东稳了, 贵州茅台全年..

>> 唐僧都开始卖房了!86版《西..